金鸡湖游艇功能项目
金鸡湖游艇项目拥有多元化的功能,旨在为各类活动提供独特的体验。首先,它具备强大的商务功能,是商务洽谈、CEO沙龙和公司决策会议的理想场所,还能满足研讨会和会务接待的需求。
对于浪漫和纪念意义的活动,金鸡湖游艇提供一系列婚庆服务。五月新娘的婚礼可以在草坪或桃花岛举行,水上婚礼更是别具一格。水上游艇上的烛光晚餐和游艇婚礼为新人留下难忘的回忆,同时,婚纱摄影拍摄也在此处完美呈现。
庆典活动方面,游艇KTV提供娱乐空间,适合生日聚会、中秋赏月等传统节日的庆祝。周末同学会、公司年会以及各种主题派对,如烧烤自助餐和万圣节活动,都能在游艇上找到欢乐的气氛。
休闲和游览体验也是金鸡湖游艇的一大亮点,水上观光旅游让家庭聚会更添乐趣。游艇还提供餐饮娱乐设施,篝火晚会、评弹表演和茶艺展示为夜晚带来文化韵味。此外,户外拓展训练和帆船比赛则为喜欢挑战的人提供了运动娱乐的选择。
综上所述,金鸡湖游艇项目不仅能满足商务需求,还是各种庆祝活动和休闲娱乐的理想平台,无论是家庭聚会、团队建设还是个人享受,都能在此找到满意的活动方案。
社群如何精细化运营!
要想把社群的寿命增加,一定要做到精细化运营,那么如何做社群的精细化运营呢,下面我以运营社为案例来给大家详细说一下。首先我先介绍下案例的背景:
运营研究社是贤哥最开始发起的以“不让运营人孤寂地成长”为目的的学习型社群。当然运营研究社首批成员也是基于产品菜鸟汇公众号的读者们来获取的用户。运营研究社包含:普通成员和核心成员,核心成员来引导普通成员进行学习、讨论和分享,从而挖掘能够产生UGC内容的成员,为产品菜鸟汇的内容输出产生素材或者是内容,进而通过内容的打磨来吸引新的用户,用户为了加强互动和交流就会加入运营研究社;目前也正在努力形成内容闭环的形式。
案例背景以及讲解清楚,下面我给大家说一下我理解的社群精细化运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性
2、数据化
3、有沉淀
4、供需性
5、可成长
引导性:看到网上很多人在谈社群玩法,更多的在说社群一定要具备门槛呀,要有规则呀,在我看来都是偏见,任何人都可以组织成社群,只是这个对加入人的附加的门槛要求可以增加用户的粘度或者是延续社群的寿命而已,而社群要有规则,这个也是有弊端的,如果一个几千人的社群你为了不让群内废话太多设置大家全体禁言,那这样的社群有什么意义呢?一定是去学会引导用户,营造人人主动维护社群秩序,很明确社群的价值,这样用户才更明白自己再这个社群里面需要做什么。
运营研究社通过奖励激励和惩罚措施来引导用户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
大家可以看到这些小产品,都是运营研究社的周边产品,在每周我们的话题讨论、嘉宾分享、线下活动都会给用户去发一些这些小周边,大家也养成了收到周边去各种场景做构图去玩转周边,因为周边每次的数量都是限量的也导致大家都会很努力的去参与社群活动,去积极参与社群的讨论交流。
在用户付费加入运营社的时候我们在报名文案里面就写到每期我们会进行剔除社群成员,剔除的标准就是发言不少于50条,签到次数不少于14次;用户同意我们的要求之后被运营宝宝拉进群,进群之后有小助手引导群内的干货资源如何获取,包括群内核心成员也会提醒新成员运营社的活动特色,每个城市的负责人也会引导新用户加入城市分群,方便参与线下活动。因为进群之后的引导让新人快速了解到群内不能擅自拉人,而运营社在大家营造的氛围,也不会擅自发布广告。这样柔和一点的引导和环境渲染会让用户更容易接受和遵守。
1、 数据化:如果把社群当做一个产品来看的话,那么我肯定需要从基本的数据上来去进行社群用户运营的导向目标。先从招募来说,运营社每期计划招募100个人,从第一期到第七期,一共招募537位,目前还剩下291位,留存率高达54%,因为我们前两期没有使用小助手,所以这个上面只显示了从第二期开始的数据,不过从最后这五期我们可以看到运营社从第三期收费开启就处于持续招募下降的情况,那为什么用户减少报名了呢?每期的转化率是多少呢?每期用户的年龄分布和用户的经济支出分布如何?这一块都是需要我们从社群用户数据上去观察的,在第七期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到运营社的招募有一个质的飞越,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本期是从哪几个渠道加强了推广?推广文案又有了什么变化呢?这些原因分析之后就更容易掌握社群用户的增长。而剔除人数大家也可以看到从第四期开始也在逐渐减少,剔除人数的减少是否是因为用户粘度的增加,口碑做的更好?社群用户在哪些活动中活跃度最高?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深入挖掘运营社的价值,这样就能增加用户留存了。
大家再看第二张图,是运营社大半个月的签到情况,平均每天签到160人,最长连续签到89天,也就是将近3个月了,一看就是真爱粉。我们从后台不仅能看到每天谁签到啦,我也会去查看每天大家签到的时间段集中在哪几个时间段,因为签到必须要从社群内部签到,查到社群用户签到的时间段,就像是产品查到用户每天进入产品的时间段,那去在这个时间段推活动推push是不是触达率更高点呢?还有一个大家是不注意到我刚才给大家说招募文案里面有引导用户签到不能少于14天,为什么不是15天为什么不是13天呢?因为运营社每期维持的时间大概是40天,提前告知你其中14天的时间参与了某个事情,那么在前期你肯定会去坚持至少7天,如果您能坚持不懈的把14天签到完成之后,肯定就会忘记这是个要求,而把签到当做是日常行为的一件事情,这样用户习惯就会培养成,我们在大家经常签到的时间段去进行活动通知就能更好的引导用户去参与进来。
第三张也是11月份大半个月的发言数量,平均每天发言人数102人,平均每天发言数量662条,最高的时候发言量将近1200条。大家应该也注意到每周会有几个高峰期和低潮期,这个就是根据运营社活动的时间段来区别的,一般周六日是社群较为沉默的时候,因为可能有些城市在举行线下活动,或者有些人周六日都要忙自己的事情或者放松一下,而对于学习类的社群更多的活跃还是在工作日,这时候更贴合用户的需求。
最后大家可以看一下目前社群的用户分布:一看就特别符合漏斗定理,从加入社群到长期签到参与交流再到参与讨论、做分享成为意见领袖或者是加入管理团队,呈现一个越来越少的趋势,那么这个要求当然也是越来越高的,那么如何引导用户一步步往下发展呢,我在第四点的时候会给大家详细说一下。
有沉淀:一直大家都会说一个社群要想存活的比较久一定要流通,就是说这个社群一定要让社群内部的人员流通,不能一成不变,因为人的新鲜期是三个月,所以这个也是社群容易死亡的原因。而我认为,如果想让社群存活下来更久更多的是要有沉淀,要有属于自己的亚文化。而研究运营社经过10个月的打磨也有了自己的规矩和内容的沉淀。除了大家最熟悉的周二话题讨论、到周四的嘉宾分享,还有社区的互动沉淀,大家可以秀日常的生活,可以在社区为自己喜欢的话题讨论内容点赞,获得点赞最高的几位参与者就会获得小礼物。不仅仅是这样,社群用户如果有人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者是出现瓶颈了都可以在社区发帖来进行询问,然后也会有很多小伙伴热心的去回复自己的实操经历。这样运营社通过每周二话题的话题讨论、每周四的嘉宾分享以及社区互动沉淀下来的内容也给予每个刚刚进来的小伙伴一个新的认知,更加肯定加入运营社是正确的选择。
供需性:社群最终是为了服务产品的,但是运营的却是人,既然运营人就一定要了解用户的需求定理,刚在第二点的时候也给大家讲了漏斗定律,那么我就从最基本的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讲一下我们如何给予用户的供需满足。因为运营社就是一个学习型的社群,所以大家加入运营社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学习嘛,这个最基本的需求运营社的存在最基本的价值。那在满足了最基本的需求之后如何去满足用户高层级的需求呢?
最开始运营社只有周二的话题讨论,且没有任何奖励,这种形式刚开始用户肯定还能积极参与,长期参与肯定是会慢慢的消极的,所以当我们讨论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在话题参与的过程中发现了积极的用户,他们在某些领域都有很独特的见解,我就会尝试去一步步的加好友,介绍自己,撩这些有潜力的用户,邀请他们做专题分享,刚刚起步的时候也挺难,因为那时候也没有海报,也没有奖励,每期做预告还只是用文字版做预告,仅仅只是帮助用户达到想要获取尊重的需求,包括到现在为止,每一期的用户加入运营社我也会查看每期的成员所有情况,去尽快的熟悉所有用户,这样才能够更快地了解用户需求。后来运营社开启了收费模式,就考虑了给予用户一下奖励、并且从那个时候也慢慢组建了设计组,在这时每期优秀讨论成员和嘉宾除了会在群内有海报宣传之后,我还会给予红包奖励,来鼓励大家参与讨论和分享。但是仅仅只是钱其实并给予不了用户太大的感知,后来就开始去研究周边产品了,首先我试着定制了第一批比较精致的笔筒,只定制了20个,现在都绝版咯,这个也是给予话题讨论、嘉宾分享的礼物。这个也是数据为导向的,因为每期差不多维持的时间是一个半月,我发现每期的奖励应该是在20个人员左右,所以我选择了定制20个礼物,这样也让每期用户都能有不一样的周边,大家会一直存在新鲜感,就会触发用户更加积极的去讨论和分享。
说完线上就开始说线下咯,先说说北京线下群吧,刚开始的时候北京只有几个很早期的小伙伴线下见面过,五一之后我就建立了北京线下小分队,之后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地的小伙伴也陆续建起了线下群,都开始自发组织线下活动,北京群我一直定义为“吃喝玩乐约”,在总群内我们聊很多学习、工作的事情,在北京群我们更多的是去找好吃的,好玩的。这样线上即能保持大群的特色,线下又不会那么无趣,而且能走到一个圈子里面的人一般都是很容易玩到一起去的,再加上北京群有一群的小婊贝,每次线下活动都是逼格满满,也就吸引了很多人一起来参与,北京群也是线下活动中最活跃的城市。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几张图片,第一张是游艇烧烤的聚餐,第二张是线下沙龙,第三张是郊外游玩,第四章是轰趴的聚会。每一次不一样的主题,每一次都像办活动一样去组织聚会,大家从各自介绍自己,再简单聊聊每个人的喜好、工作,这样让大家在线下熟悉更快,也会让大家有种归属感。
1、 可成长。当一个社群的价值点被使用完毕的话,那么这个社群就会很快的死亡,当然社群也不会有什么不死之身的说法,最多只能是增加社群的活跃度,延长社群寿命。要想延长社群寿命就是一定要让社群的价值不断的的改变,不断地去增加对用户的刺激点,也就是在要引导用户成长的过程中社群也要一起成长。
这张就是给大家说一下运营社从2月份到现在的变化,我们也在一起去尝试触发用户的刺激点,来去延长社群的寿命。
2月份,运营社第一次招募开始,当时贤哥先从朋友圈发布,后来又发布到产品菜鸟汇,在一个小时内名额抢光,因为是内测团队,所以一切都只是在尝试,包括话题讨论也是每周临时去考虑。
3月份,第一期内测版本之后良好的氛围促进了运营社下一步的发展,也吸引了一波有激情的小伙伴希望一起去做“不让运营人孤寂地成长”这件后青春里面最骄傲的事情。开始逐渐有了话题组(制定每周话题讨论计划、规定讨论规则、发现群内UGC内容产生者、协助嘉宾做分享)、收集组(收集话题讨论、嘉宾分享内容、发布每天群内沟通干货)、媒体组(负责产品菜鸟汇的内容推广)
5月份,开始尝试付费进群,并且增加了设计组(海报设计、后续也发展为了周边设计)付费之后,运营社利用会费开始实行了奖励激励法则,话题讨论优秀者、分享嘉宾都会获得金额不等的红包,也是为了鼓励大家多多参与。
7月份,运营社开始筹备自己的周边产品,也是用于奖励,再加上有了各个城市的线下活动,因此考虑做了一些运营社的小徽章,这样更加体现了团队的标识,也能增加社群用户的归属感。
9月份,我们通过积累的优秀讲师,做了针对应届大学生校招的“求职联盟”培训活动,与51学院合作首次招募用户成立社群,并且给予这部分大学生将一些简历、面试技巧,也普及了有关运营的基本知识;可能因为首次的用户不够精准,导致培训之后转化到运营社的并不多,不过后续和馒头商学院联合推出了课程的二次传播获得了很大的点击量和参与量,引爆了内容的二次传播。
11月份,运营社已经陪伴了537位社员走过了春夏秋冬,也迎来了渐入佳境的环节,所以我们又开始不甘寂寞,倒腾起了运营人的年会,依旧秉承着“不让运营人孤寂地成长”,我们准备和那些爱折腾的人一起分享实操干货、一起品味美食,享受生活。在这里允许我打个硬广,年会的时间定在12月17日,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产品菜鸟汇”去查看我们的年会相关内容,在这里也卖个小关子,保证去到一定是满载而归。
记得有人问我,运营社的核心是什么。我想就是“不忘初心”,这里的每一位小伙伴都是把工作之余80%的时间贡献给了运营社,大家明白自己最开始一个人走下去的艰难,所以我们努力做到“不让运营人孤寂地成长”。
还有人问我,运营社最大的竞争力是什么吗?我说是“极致”,从每一次话题讨论、嘉宾分享的主题上,我们去抠字眼调整,希望做出来一个完美的主题,从每一次海报我们会做出来三种风格让大家去选择,最后展现给大家最美丽的一面,从每一次线下聚会,虽然只是吃喝玩乐,但我们会像对待一场活动一样去顾及到每一个人,这就是运营社吸引大家的地方吧。
但是这些都不足以让大家一直不离开,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成长,运营社里面有一群爱折腾的小伙伴,总是会有层出不穷的想法,然后我们也会去高效率的执行,这样也就造就了运营社的社员忠诚度极高的情况,所以任何一个社群一定不能不成不变,要学会可成长,不断地去刺激用户才能延长社群的生命周期。
以上就是通过对运营研究社的建立和运营总结的经验,可能不太准确,也仅仅代表个人的建议。希望大家可以添加个人微信私下交流:zhen826696371(备注:百度派)